
前苏联歌曲《喀秋莎》诞生80多年来,已经成为世界名曲,在我国也广为传唱。在卫国战争中,无数苏联士兵唱着它奔赴前线,也让这首歌第一次闻名于世。然而,这首歌的面世却要到更早的1938年,伴随着它的诞生,中国东北也永久失去了出海口。
1938年初,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开始创作《喀秋莎》,写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“卡壳”了,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,结果只写了头几行,便将其搁置一旁。开春后,伊萨科夫斯基在《真理报》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。交谈中,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,他提及了未完稿的《喀秋莎》。8月份,布兰捷尔表示莫斯科正在组建国家爵士乐团,迫切需要《喀秋莎》,它已经被列入节目中。
此时,伊萨科夫斯基拿出了几个版本的喀秋莎歌词,其中一个的原型是护士叶卡捷琳娜·菲利波娃·阿列克谢耶娃,她与边防队长亚历山大·阿列克谢耶夫结婚。1938年6月29日,苏日冲突在哈桑湖发生。勇敢的军官妻子和丈夫奔赴前线,无私地照顾伤员并进行急救。
1938年11月27日,《喀秋莎》在莫斯科首次公开亮相,伊萨科夫斯基邀请了叶卡捷琳娜·菲利波娃和她的丈夫参加音乐会,而且还把《喀秋莎》的第一场演出献给了她。
而在这段逸闻中所提及发生在哈桑湖的苏日冲突,在中国又被称为张鼓峰之战,这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境内的,苏联与日本之间的小规模战争。
事情还要从1858年的中俄《瑷珲条约》说起,其中明确规定张鼓峰属于中国。1860年,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《中俄北京条约》时,俄方借条约不同文本,故意将这一地区窃取。
1904年,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之后,野心急剧膨胀,不断在中国东北与俄国争夺利益,双方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长期对峙。
1938年6月,时值苏联国内正在进行大规模肃反运动,远东地区军政长官、上将留希柯夫得知,马上就要肃反到自己的头上,于是从苏中边境珲春叛国出逃到当时的伪满洲国,并向日本方面透露了大量军事情报。苏联为了表示对此事的满不在乎,命令边防军队在离日本海最近的一处高地,也就是张鼓峰的西坡,构筑工事,以试探日本军方的态度。日本军方派出两名宪兵进行侦察,结果被苏军击毙1人。由此,“张鼓峰事件”爆发。
7月15日,日军渡过图们江,兵分四路进攻张鼓峰,一鼓作气攻占了苏军的主阵地,并将战线推进到了苏联境内3至4公里的范围。随即,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,命令苏联远东军派出最新型的TE- 3型可强行起飞的重型轰炸机200余架次,猛烈轰炸张鼓峰高地以及日军的补给线,同时在地面用坦克和步兵,强攻作为配合,一举夺回了阵地。此后,日军先后组织了20多次进攻,均被苏军击溃。
历时11天的战斗之后,双方进行停战谈判,并于同年8月11日达成条约,自此张鼓峰事件结束。因为张鼓峰的北面有一个苏联人名为“哈桑”的湖泊,所以此次事变被苏联人称为“哈桑湖战役”。
由于“张鼓峰事件”,中国的领土和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。日本方面在“张鼓峰事件”过后,痛心疾首,为了防范苏联,对图们江进行封锁,采取了用暗桩在图们江出海口堵死的做法。长年累月,使得图们江泥沙淤积严重。
而苏联方面在击败日军之后,顺势将中苏边界推至张鼓峰,与伪满洲国以山顶的分水岭为界。直到苏联解体也没有将这部分土地归还中国。由此,珲春防川一带的中国国土就只剩下图们江边的狭窄地带。
如今,珲春政府在防川村一带修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,供游人观赏。其中矗立在三国边境的龙虎阁尤为瞩目,登高远望,俄朝铁路大桥近在咫尺,大海清晰可见。在图们江岸边,我方一侧的公路旁,建有张鼓峰事件纪念馆,时刻警示着国人,落后就要挨打,只有自强不息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而据《喀秋莎》的词作者在回忆录中所说:““那时的日子很烦恼。就好像我们已经对战争有了预感,尽管我们不知道战争到底会在何时何地爆发。然而,我们不仅预感到了一场战争,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经历了战争:毕竟1938年西班牙战火仍在燃烧;同年,红军被迫在哈桑湖与日本武士进行激战,我国西部边境也不太平静。由于这些原因,祖国的主题,保护祖国免受敌人侵犯的主题是最重要、最重要的主题,我当然不能忽视它,即使是在一首抒情歌曲中。”
可见张鼓峰事件确实是《喀秋莎》重要的灵感来源,而至于它此后名声大噪以至于成为二战苏联红军的精神象征,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参考资料:
1、《喀秋莎》诞生在珲春
http://wmf.fjsen.com/2011-12/30/content_7518048.htm
2、《История песни «Катюша»》
https://back-in-ussr.com/2020/12/katyusha-samaya-izvestnaya-sovetskaya-pesnya.html
3、《Нам нужен памятник "Катюше"》
https://vladivostok.livejournal.com/4436959.html
